以数字化为核心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Fri Nov 20 00:00:00 GMT+08:00 2020

核心要点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环境和条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数字化、市场化扩大社会服务供给规模,以网络化融合创新社会服务供给渠道,以智能化创新提高社会服务供给质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环境和条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数字化、市场化扩大社会服务供给规模,以网络化融合创新社会服务供给渠道,以智能化创新提高社会服务供给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化、有品质、有温度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需求显著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52%的调查对象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11.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16.4%,远远高出同期我国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在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的整体供给紧缺状况显而易见。由于区域发展基础差异、人口流动频繁等原因,原有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和服务内容,已不能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且明显存在城市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常住人口强于流动人口的问题。要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公平、便捷、高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扩大有效供给。
  
  我国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方面有国际领先优势,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社会服务数字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利用互联网跨地域、在线化的特点,推进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旅游咨询中心等资源和产品有效融合,向农村延伸、向流动人口输送,既能有效扩大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供给,使公众获得更加公平、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还可以夯实文化和旅游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产生经济社会综合收益。
  
  笔者认为,以数字化为核心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通过数字化、市场化扩大社会服务的供给规模。要确保人民群众普遍享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首先必须形成一定规模的供给。要从数字化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制度创新两方面做大“蛋糕”,加快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扩大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包括通过示范引领和试点推进,鼓励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针对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公益属性强、市场回报低等特点,放宽市场准入,通过引导资金推动各类要素有序进入,形成市场资金为主体、政府资金为辅助的合作共建模式,为扩大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资源总量、充实服务内容、优化供给结构提供技术和市场基础。通过体系化人才培训和多元化组织建设,积极帮助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提升数字化认知,培养形成数字化思想,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
  
  二是以网络化融合创新社会服务的供给渠道。2019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手机网民8.97亿。这为数字化社会服务资源和产品供给渠道创新提供了基础。顺应技术环境和条件变化,以网络化融合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无疑是可以尝试的路子。要针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网络化水平差异,开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社会在线对接,助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公平。要针对旅游消费场景社区化,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文化和旅游服务的融合供给,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进社区,扩大线下社区化、散点状旅游服务。要鼓励各地文化和旅游服务平台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府服务平台对接,尤其鼓励建设区域一体化的公共卫生防控、安全救援等集成服务系统。
  
  三是以智能化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有品质的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鼓励企业挖掘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创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包括开展智能化交互式服务应用示范,支持智能终端、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等技术,在景区、酒店、休闲街区、文博场馆等场所消费场景中的应用。要积极引导在线旅游企业、线上文化企业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开展面向游客需求的个性化、增值型收费服务。要拓展公共服务链条,带动数字创意、智慧旅游、智慧文化等新业态发展。
  
  作者:唐晓云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